2003年一群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成立了黔心黔意助学机构,凯口中学也是第一个被“挖掘”出需要资助的学校。不知不觉中已然是二十周年了,也是Connect & Learning公益机构和黔心黔意携手让美国和中国的孩子们为贫困山区助学儿童献爱心的第一年。在黔心黔意组织者的安排下,我们走访了凯口中学,也亲见了这二十年中学的现状和巨大变化。
在贵阳的晨光中被电话叫醒。接我的小七同学就是06-09年被黔心黔意项目资助的孩子,经过不懈努力下考入了985高校,工作后积极地加入黔心黔意为学弟学妹们助学。小七介绍说,向她这样的“反哺”类捐助者还有好几位,顿时觉得这个项目的意义深远。小七还提起她的一个学霸同学经过刻苦努力,已经成功走出山村,在美国硅谷生活入职meta。
经过3个小时的高速公路,我们到达了坐落于都匀市凯口镇的凯口中学。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平平整整的大操场。据当年联络的老校长介绍,在8分山1分水1分地的贵州,难得的一块相对平的地就留给了凯口中学。可哪怕是这样,以前的操场依旧是高低不平无法施工。全校师生们花了两年时间将操场整平后,经国家资助建了这块漂亮的操场和跑道。
四十名穿着红色校服受资助的学生已经在教室前等待我们的到来。这些初中孩子们的身高大多155-165厘米,初见心中直感慨现在条件变好孩子们的营养跟上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大多已超龄,有几位同学已经18岁才刚刚初中毕业。我们在教室内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期间小七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努力提高自己,走出山村见识大世界。有几位孩子介绍了自己的中考经历和毕业后的去向以及表达了对资助的感谢之情。有一位走访的资助者有些动容,给大家讲了自己是如何从陕西农村四个孩子的贫困家庭,经过努力云游世界后落户一线大城市来鼓励大家。并且说助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孩子们不需要报答和感激,因为我们从助学的活动得到了更多爱❤️的回馈。也许是因为从没走出过山村的缘故,孩子们的待人接物显得比较稚嫩和也格外地真诚。
中午和校长主任们一起用饭聊起:因为人口的减少,政府在逐渐关停下面的学校,镇上的孩子很多要去都匀市读初中和高中。虽说按国家规定,虽说一半的孩子可以进入高中,可实际上公立高中的名额很少,没有进入公立高中的孩子只能进入私立高中,而私立高中的学费赫然是5万元一年,这边的家庭如果只是种地,全家一年收入也就5千元,普通家庭完全负担不起。
下午我们一行走访了其中四位资助生的家。资助的孩子中女生居多,其一原因是女生在家庭中不受到重视,其二是女生往往比较早熟学习努力。这四位走访的学生都是女生。这四位女生中只有一家是四个女儿,两家都是只有两个孩子还有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但她们的共同点是,全部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去江浙一带打工。原来整个凯口镇大约80%左右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有一个女孩子,自从生下来两个月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承欢父母膝下的时间很少很少,而且孩子们几乎没有去江浙看过父母,一直在大山里跟老人住一起。
第一家走访的家庭本来家里住在大山里,只有山地可以勉强维生。政府近两年施行了针对每家特制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了她家和她大伯家一块平地用来居住,他们倾其所有在一起盖了房子。四个女孩分别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大学,全部是托管或者住校。两个家里的父母全部去江浙打工,过年才回来,平常家里只有奶奶照料周末回家的孩子们。第四家走访的女孩是独生女没有老人在,每周末独自一人回家生活更是冷冷清清。相比之下第二家和第三家有老人有小孩还热闹一些。孩子们的家里面几乎都没什么像样的装修和家具,因为没有平地,第三个孩子的家不得不弄了两层,不平的底层做鸭子圈和猪圈,而平整的房顶作为住人的房子。家里没有自来水,好在贵州还是有些水资源,人工小溪缓缓地流到各个村民的家中。孩子们送给我们的水杯,初见也平平常常,但和他们家中的家具比起来顿时觉得在两个世界。
为期一天的走访结束,热心的小七送我回到贵阳,第二天一早飞至上海,在地铁飞机里看着都市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活动宣传,不禁有些恍惚。觉得自己所能给予的帮助很渺小,大部分山村里的孩子倾尽全部的努力,也许只会和大都市的孩子的生活距离很远。可是只要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有希望,就会比昨天的生活更好那么一点点,不是吗?